张启发这个名字,在学术界是响当当的人物,可在网络上,他却常被骂得抬不起头。
2013年武汉那场黄金大米品尝会,成了他争议的顶点,那天,他带着自己研发的转基因大米上台,想让大家尝尝和普通米的区别。
没想到台下瞬间炸了锅,有人指着他骂“无德”,现场乱成一团。
混乱中,他憋了一肚子火,当着300多人说了句后来被骂了十几年的话:
“转基因产业化,凭什么要看民意?按规矩办就行!农业部不敢拍板,早晚误事!”
这话一出,更是火上浇油,有人说他眼里只有名利,有人说他拿国人健康当试验品。
展开剩余87%可很少有人知道,这个被骂了十几年的科学家,手里攥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第一张安全证书。
张启发的头衔能列一长串:中科院院士、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,华中农大的博士生导师。
他一辈子研究水稻,在实验室泡了几十年,培育出的“华恢1号”和“Bt汕优63”,是中国目前唯一通过安全认证的转基因水稻。
2009年拿到安全证书时,业内都觉得,中国转基因产业化要提速了,可谁也没料到,这两张证书成了“烫手山芋”。
消息刚出来,就有传言说孟山都要收购这两项专利,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公司,这消息一传开,网友炸了:
“凭什么把中国的水稻专利卖给外国公司?”
“这是要让我们的粮食命脉被外人掐住吗?”
群情激愤之下,有关部门只能表态:先不商业化。
这一搁置,就是十几年,2014年,华中农大申请续发安全证书,补上了更多数据,连两代动物繁殖试验都做了,证明水稻安全。
2015年证书续下来,可直到2019年过期,这两种水稻还是没能种到田里,更让人唏嘘的是,专利过期后,全世界都能免费使用这两项技术了。
有人算过账,单是这两项专利,中国至少损失了几十亿,张启发想不通,自己搞研究不是为了钱。
他常说,中国用全球10%的耕地养活20%的人,太难了,转基因水稻抗虫性强,能少打80%的农药,产量还高,为什么就推不动?
他联合过61位农业专家联名上书,恳请国家大规模推广,可反对的声音更大:“你和孟山都合作过,是不是帮着外人坑中国?”
这话不是空穴来风,张启发确实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项目的委员,和孟山都有过技术交流。
但他多次解释,合作是为了学习技术,从没让外资插手过自己的研究,可在反转基因的人眼里,这就是“铁证”。
他们还拿出另一个“证据”:转基因作物不能留种,种一次就得买新种子,这不就是让孟山都卡脖子吗?
这话戳中了很多农民的痛处,老辈人种地,都习惯留着好种子第二年再种,要是种了转基因,每年都得买种子,成本确实会高。
可支持转基因的人也有话说:现在杂交水稻也大多不能留种,这是提高产量的代价,争论来争论去,最核心的问题还是: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?
张启发团队的水稻,2018年通过了美国FDA的审核,能在美国合法销售。
美国75%的加工食品都含转基因成分,超市里标着“不含转基因”的,只占10%的销量。
欧盟更有意思,一边说谨慎,一边每年进口1400多万吨转基因大豆,大多用来喂牲口。
可国内的人不认这些:“外国人吃是他们的事,我们凭什么当小白鼠?”有人翻出研究报告,说长期吃转基因可能影响肠胃,甚至产生毒性。
但这些研究,大多被主流科学界质疑,说实验设计不严谨,世界卫生组织、中国疾控中心都发过声明,说经过严格审核的转基因食品,和传统食品一样安全。
可老百姓信不过:“现在没事,几十年后呢?谁能保证?”这种担忧,让转基因成了敏感词。
俄罗斯、法国这些国家干脆明令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,中国的政策更谨慎,一边鼓励研究,一边限制商业化,走得像小脚女人。
2024年,国内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终于突破了1000万亩,可比起全国十几亿亩的耕地,还是九牛一毛。
张启发今年快80了,还在实验室里待着,他现在不怎么提转基因,改说“绿色超级稻”,强调少打药、节水,不提基因改造。
有人说他服软了,他只是叹口气:“能让农民多收点粮食,叫什么都行。”
这些年,为了证明转基因安全,华中农大的教授林拥军连续14年吃自家培育的转基因大米,没事就拍视频发网上。
可评论区还是骂声一片:“你拿了钱演戏!”
科普成了最难的事,有调查显示,84%的人对转基因一知半解,却敢拍着胸脯说“绝对有害”,张启发也试过开讲座,可每次都有人砸场。
2011年在中国农大的讲座上,有人冲上台抢话筒,骂他“卖国贼”,最后保安都来了。
他后来很少公开露面,只是在论文里写道:“科学的进步,总要有代价。”
这代价,似乎全让他一个人扛了,现在提起张启发,网上还是骂声多。
可骂他的人里,不少每天吃着转基因大豆榨的油,用着转基因棉花做的衣服。
他们不知道,胰岛素、乙肝疫苗这些救命的东西,都是用转基因技术做的。
有人说,转基因争议的背后,是信任的崩塌,老百姓不信专家,不信机构,只信自己看到的“常识”。
而张启发,成了这场信任危机里最显眼的靶子,他曾在采访里说:“我这辈子就想让中国人多吃口饱饭,怎么就成了罪人?”
这话里的无奈,或许只有他自己能懂,如今,中国的转基因政策慢慢松动了,2023年修订的《生物安全法》,简化了转基因作物的审批流程。
2024年,又有几种转基因玉米、大豆拿到了安全证书。
可张启发培育的那两种水稻,还是躺在实验室里,有人说,这是时代的遗憾,也有人说,谨慎点没坏处。
争议还在继续,就像转基因技术本身一样,没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,但至少有一点能肯定:张启发和他的同行们,不是为了害人。
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,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些。
至于这条路走得对不对股票正规的交易平台有哪些,或许要等到几十年后,才能有定论。
发布于:江苏省